Monday, February 18, 2008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与基督教



应温州医学院学生社团----心理协会的邀请做一个《用精神分析观点剖析基督教》的讲座。精神分析是西方的产物,与基督教关系比较密切。不少精神分析大师对基督教做过分析,所以我选了这个题目。

我讲四点,围绕四个人物展开,他们是摩西、耶稣、保罗、马丁·路德。

一、摩西

弗洛伊德写过一本《摩西与一神教》,认为犹太人的领袖摩西其实不是犹太人。

在所有的神话故事里,英雄出身高贵,由于某种原因被平民收养。英雄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踏上寻找父母的征途。然而,《圣经》里的摩西是犹太平民的孩子,为了免遭杀害,被父母放在一个木桶里随波逐流,后被法老的女儿救起,并被收养,生活在法老的皇宫里。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故事被篡改了,原版应该是:法老的女儿生了一个男孩,由于某种原因被犹太平民收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摩西应该是埃及人,而不是犹太人。这可以解释犹太人为什么信奉一神教。

据考证,最早的一神教是古埃及的阿顿教。古埃及人原先信奉多神教,最高神是阿蒙。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前1379——1362)进行了宗教改革,奉阿顿为唯一神,创建了一神教,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顿”,意为“对阿顿有益的人”。埃赫那顿死后,吐坦卡顿继位,恢复了原来的宗教,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吐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化身”。阿顿教的信徒受到迫害。《圣经》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不难使人想到犹太教可能起源于阿顿教,摩西可能是埃赫那顿的祭司(“摩西”是一个埃及名字)。

二、耶稣

耶稣的经历与摩西相似。未出生前,统治者得到神谕:犹太人的王将要出生,他将带领犹太人起来反抗统治者。于是,统治者下令杀死所有即将出生的男孩。摩西被父母扔到河里,而耶稣的母亲带着腹中的孩子逃亡,途中分娩,孩子降生在马槽里。所以有人说,耶稣的身世是虚构的,他是摩西的翻版。

最引人注目的是,耶稣的母亲玛丽亚是处女。处女怀孕生孩子,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这是男孩恋母仇父心理的反映。

三到六岁时,孩子知道了男女有别,获得性别认同。同时,他们对父母的态度也发生分化。男孩恋母仇父,女孩恋父仇母,分别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恋母情结并不神秘,它只不过是物理世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形式。

出现了恋母情结,男孩就会把父亲当成情敌。他仇恨父亲,排斥父亲,甚至否认父亲的存在。他以为,没有父亲,自己照样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他不相信父亲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处女能够自己生孩子。这种观念在母系社会属于“正统”,那时候的人只知母而不知父,以为吃了一个鸟蛋、踩了一下动物的脚印或被风一吹就会怀孕,并把鸟蛋、动物或风当成自己的祖先,奉其为“图腾”。

上帝创造了亚当,他们之间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他们是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有了耶稣,人和上帝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耶稣之前,人是上帝的作品;在耶稣之后,人是上帝的儿子。

也许,人原本就是上帝的儿子,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人不是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上帝,而是根据父亲的形象创造上帝。上帝其实就是父亲的升华和神化。

耶稣的大门徒圣彼得所创建的罗马教廷更像一个大家庭,所有的信徒都是弟兄姊妹,神父就是父亲,嬷嬷就是妈妈。

在《旧约》里,上帝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他性情暴躁,爱憎分明。人类违背了他的意愿,他就会用水和火来惩罚,于是有了诺亚方舟和死海。到了《新约》的时代,上帝变得仁慈了,他不惜派自己的独生子来拯救人类。

三、保罗

保罗的经历与耶稣相似。

耶稣传教选择了群众路线,他把自己的教会建在“旷野里”,与正统的犹太教形成鲜明对比。到了保罗的时代,罗马教廷已经开始“正统化”,越来越脱离群众。保罗重走耶稣的路线,到处传播福音,被后人称为“使徒保罗”。

其实,保罗原来是一名罗马军官,到处迫害耶稣的信徒。有一天,耶稣向他显现,劝他不要迫害信徒。他幡然悔悟。

按精神病学的观点,保罗患有精神分裂症,耶稣显灵属于视幻觉。问题是,他为什么偏偏“看见”了被他迫害的耶稣?

根据荣格的理论,有一种心理特质,就会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特质。一种特质表现在外,另一种特质藏于内心。一种处于意识水平,另一种是无意识的。保罗千方百计去迫害信徒,是因为他痛恨耶稣。痛恨耶稣是表面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对耶稣的爱。所以,当恨表现得太过分时,爱就会出来拨乱反正。

保罗迫害信徒,与他的身份有关。身为罗马军官,不得不服从命令。别的军官可能会睁只眼闭只眼,他却非常认真。说明他已经被自己的身份所迷惑,把身份当成了自我。反之,当他变成忠实的信徒时,他的表现也很过分。他定下的一些规则明显违反耶稣的本意和《新约》精神。举个例子,当一群犹太人把一名犯了“奸淫罪”的妇女带到耶稣面前,让耶稣给她定罪时,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犯过罪,就拿石头砸她。”按犹太法典,处置犯奸淫罪的妇女的方法是用石头把她砸死。谁没有犯过罪?大家扪心自问,然后一个一个默默地离开。耶稣的仁爱可见一斑。但是,保罗却说了很多损害妇女权益的话。

四、马丁·路德

到了十六世纪,罗马教廷已经非常腐败,信徒们怨声载道,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马丁·路德顺应民意,举起改革大旗。

马丁·路德走的是耶稣和保罗的路线,比较人性化。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文艺复兴就是人性的觉醒,倡导“人本主义”。

古典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重物质、重身体,倡导享乐主义,肯定人的本性,主张自由平等,提倡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唯心主义重精神,反对享乐,压抑人性,主张个人服从集体,拥护等级制度。中世纪是“唯心”的,文艺复兴是“唯物”的;天主教是“唯心”的,新教是“唯物”的。

马克斯·韦伯写过一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新教鼓励人们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同时又甘于清贫,不铺张浪费,这与资本主义初期的原始积累非常合拍。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工作狂和守财奴这两幅资本主义社会的肖像画,是强迫症的表现,而强迫症起源于“肛门期”,与肛门性格有关。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诺尔曼·布朗在《生与死的对抗》一书中考证出,马丁·路德就是肛门性格的人。据说,宗教改革的灵感出现的时候,他正坐在马桶上。

把新教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还有一个“中项”,那就是魔鬼。魔鬼是黑色和污秽的,它又黑又脏,散发着硫磺味或其它可厌的气味。不难看出,魔鬼就是肛门、粪便和臭屁。

路德一直在跟魔鬼作斗争,他的武器包括墨水、“放一串屁”、显示臀部和其它“肛门性武器”,如命令它“舔(或吻)我的臀部”或“在它裤子里解大便并把裤子挂在它脖子上”,以及威胁说要“把大便解在它脸上”或“把它扔进我的肛门里,它本来就属于那个地方。”


精神分析与基督教(续)



昨天晚上在医学院讲了《用精神分析观点剖析基督教》,场面非常热闹。学生中有许多基督徒,他们当场诘难,火药味很浓。

有一位学生指出,说摩西不是犹太人而是埃及人证据不足。另一位学生认为玛丽亚处女怀孕是事实,不是儿童的幻想。有人否认保罗是精神病。有人认为我不应该在“用精神分析观点剖析基督教”时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想。还有人说,我这样“诽谤”基督教,会引起误导。

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信仰坚定,我的“胡话”是起不了误导的作用的。而且,上帝是仁慈的,决不会因为我的“无知”而惩罚我。

我特别指出,《旧约》的上帝和《新约》的上帝有所不同。《旧约》的上帝有点像凶神恶煞,时刻盯着人类,一发现行为不端,就用水或火去惩罚,使许多人死于非命;《新约》的上帝仁慈得多,他让自己的独生子替人受过,凡是信他的人都可以得救。我喜欢《新约》的上帝,不喜欢《旧约》的上帝。

我喜欢耶稣,因为他仁慈,富有人情味。我不喜欢保罗,因为他太偏激,他的狂热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

有一个学生质问我:“如果保罗的转变是人格转换,为什么没有重新变回去?”另一个学生问:“如果人格会从一个极端变成另一个极端,为什么希特勒没有变成博爱的人?”我说:“如果保罗和希特勒再活一百年或一千年,变来变去是完全有可能的。”

有人说,《圣经》的预言不断地得到科学发现的证实,说明它是可信的。我告诉他,信仰高于科学,用科学来证明信仰是对信仰的贬低。什么是信?当你不知道某物存不存在时,才有信或不信。如果看到了,那就无所谓信不信了。摩西想看看上帝,表示看到了才信。上帝只好让他看,结果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一束刺眼的光)。

有人说,一本《圣经》前后没有一点矛盾,说明不是人力所为。我告诉他,四部《福音》之间就矛盾百出,怎么可以说《圣经》没有自相矛盾呢?当然,《圣经》毕竟是借人的手写成的,上帝不会错,但写书的人犯点错误也是难免的。这位学生显然没有认真看过《圣经》。

他们还举了一些高智商的人信奉上帝来证明上帝是可信的。有许多高智商的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能表示人人都应该去犯罪吗?再则,说自己信上帝、摆出一副信上帝的样子、经常做祷告的人不一定真的信上帝。外国人去教堂做礼拜、言必称上帝,那是风俗习惯,就像中国人烧香拜佛一样。外国人信上帝根本不像温州人这么狂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