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2, 2008

誰能抹煞教會學校的貢獻?

巫統巴力士隆區國會議員賽胡得上星期在國會建議教育部拆除教會學校的十字架及塑像,以阻止外國勢力操控教會學校。

賽胡得還說過去很少有馬來人在教會學校受教育,但現在越來越多馬來學生在有關學校就讀,十字架和基督塑像會令他們很困擾。

他這樣說是存有“被基督教化”的恐懼。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賽胡得發言前沒有做足功課就信口開河,錯誤百出,貽笑大方。

如果首相阿都拉當天出席國會會議,不曉得畢業自檳城美以美中學的阿都拉會不會站起來反對。若阿都拉反對,相信會有很多部長和國會議員也會跟著反對,因為他們很多都曾在教會學校受過教育。

一旦副首相納吉、教育部長希山慕丁、第二財長諾莫哈末、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長莎麗札,還有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阿都哈密,甚至是霹靂州王儲都說他們是教會學校畢業生,賽胡得和附議的巫統四加亭區國會議員莫哈末阿茲士恐怕會抓狂。

事實證明,國內的馬來王室成員以及馬來政經文教界菁英,並沒有因為曾經在校門口矗立著十字架、學校走廊有很多聖人塑像、校徽有聖經經文、校長老師可能是穿著長袍頸項掛著十字架的外國傳教士的教會學校唸書,因此被基督教影響甚至信奉基督教。他們仍然是虔誠的回教徒,甚至是捍衛馬來人及回教徒權益的先鋒。

不過,他們是不會忘記教會學校的師長的循循善誘,春風化雨;哪怕那些教師是傳教士還是神父修士修女。排除了宗教身份,他們乃是秉持有教無類,做好授業解惑的角色,和普通教師沒有分別。

賽胡得和莫哈末阿茲士不僅歷史無知,也對現況不瞭解,人云亦云,沒有深入瞭解教會學校的現狀。

任何關心他們選區教會學校的國州議員應該親自到校園走一趟,看看教會學校的日常校務是如何進行的。是的,和一般學校沒有分別,周會唱的是國歌,唸的是國家原則,課程綱要是按照教育部規定,上課前沒有祈禱,校歌有一段歌詞雖然可能會提到相信吾主,然而校內的教會色彩已經淡化,除了十字架和塑像。

教會學校隨著約600年前基督教傳入馬來半島後興盛起來,為這片土地培養了無數專才,更為大馬人的英語水平奠定了基礎,教會學校的貢獻不是一兩位不學無術的庸才可以抹煞的。

後來教會因面對一些客觀的因素,把教會學校交給政府接管,一部份學校當然還保留董事會,教會仍有一定的發言權;還有學校的特色如名字、校歌等亦獲得保存。

當教會學校被政府接管後,賽胡得所說的教會學校被外國教會控制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即使教會通過董事會擁有學校主權,也不代表教會可以為所欲為,就像華小和國民型華文中學的董事會的權限也有限。

教會學校是歷史的一部份,記載著教會在大馬教育界的貢獻。教會學校的建築物也都有一段的歲月,見證國家發展,是國家重要的文化遺產,校園內擺設包括十字架和聖人塑像都應該受到重點保護,任何“去教會化”的動作等於是摧毀歷史,也是不尊重一同建設國家的同仁的付出和心血,以及他們所享有的宗教自由權益。

No comments: